全真教伦理思想

2017-12-21

道教教派,也称全真道或全真派。金初创立。因创始人王重阳在山东宁海(今山东牟平)自题所居庵为全真堂﹐凡入道者皆称全真道士而得名。该派汲取儒﹑释部分思想﹐声称三教同流﹐主张三教合一。全真教伦理思想以《道德经》﹑《般若波罗蜜多心经》﹑《孝经》为主要经典﹐教人“孝谨纯一”和“正心诚意﹐少思寡欲”。
一就孝经来讲:
孝是我国传统的美德,最早记载孝行的文献是《尚书》。全真教思想理念也重视孝道,全真教创始人王重阳将孝道列入全真教思想理念,考察全真教孝道思想来源,无疑来自儒家。儒家继承西周以来传统礼制,十分重视伦理道德建设,其中即包括对孝道肯定与发扬。 “孝”的思想,其产生约当于西周时期。从金文及《周书》和《诗经》等文献中,可以看到已有大量关于 “孝”的内容表明 “孝”的伦理观念已经形成。《说文解字》曰: “孝,善事父母者。从老省,从子。子承老也。“说明 ”“孝”乃是一种家庭伦理, 并在当时社会生活中有着相当重要规范作用,高尚道德情操,而为人们自觉力行。从历史角度上看,孝道是在个体家庭出现以后,作为家庭内部的行为规范而产生的。其思想内涵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:一是对于在世的长辈的敬爱、服从和赡养,二是对于已故长辈和先袓的敬仰和追念。应当说,这个伦理概念主要是针针对现实的世俗生活。但是,在其发展意义上,却远不止于此。其中第二个方面,即对于已死之先辈的追孝态度和方式,导致了中国传统祖先崇拜进一步发展显然,也正是这一点首先沟通了儒家与道教的内在交流,这对于道教神学与伦理的建设是很重要的,因为宗教一词本身,就同祖先祟拜有着不可分割内联纟。而祖先崇拜的目的,就是以先辈为伦理范型,昭示于人,要求人们循蹈其迹。因此《孝经》是儒家讨论孝道的一部专书,关于成书有几种说法。比较被认可的是曾子记录孔老夫子教诲,并经过自身生活实践和体悟综述了孝道思想全真教也参详其中。
二就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来讲:
波罗蜜多、波罗译为彼岸,蜜多译为到。合之即彼岸到,若依中国的文法应为到彼岸。其意义就是修真圆满。如画画功夫纯热,说他的功夫到家了,也就是究竟圆满之义。般若波罗蜜多即「圆满之智慧」,古人批注中说,把生死比作此岸,把涅盘比作彼岸,有般若圆满的智慧才能离开生死,证得大涅盘的彼岸。全真教思想理念认为佛教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论中常提到,凡夫修行成佛须经三大阿僧祇劫来算与全真教炼丹成证意义是相通。全真教认为过去劫中,在无量劫来都闻道修行,才能有今天的善根福德因缘修行,闻到圆满的大法。全真教并认为佛教既有过去生中无量劫修行,何以还未成佛?应知佛说三大阿僧祇劫是由小乘初果须陀洹算起。过去生中虽有修行而未证初果,其修行时间都不能算,修到初果才算不退。从此再经三贤——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,历一个阿僧祇劫,此时道力微,被烦恼伏,名远波罗蜜。由初地至七地,历第二个阿僧祇劫,道力增长,有能力伏烦恼,名近波罗蜜其道理与全真教王重阳修丹炼性道理相通。心字是中文,自古以来解释心字之文甚多心经为大般若经之纲领,所以称为大般若之中心,亦比喻人的心脏,至为重要。有心方可炼丹成真,在整个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中与道家炼性成火侯是相互相通,因此王重阳将他列入全真教伦理思想中。
三就道德经来讲:
《道 德 经 》 又 称 《 道 德 真 经 》 、 《 老 子 》 、 《 五 千 文 》 。 道 教 主 要 经 典 之 一,也是全真教创始人王重阳祖师列为传教经典。《道德经》的发展自先秦到两汉。汉朝初期文帝、景帝实行“文景之治”﹐也用“黄老之术”以无为来治理天下﹐这是一个很成功的典例。什么是黄老之术﹖黄是黄帝﹐《易经》说﹕“黄帝﹑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﹐” 垂衣裳者﹐无为也。老即指老子的学说﹐也就是《道德经》﹐大讲“无为而治”。有关“无为而治”的方法﹐在古代称之为““黄老之术”。对“无为而治”。 它是 先 秦 道 家 的 代 表 作 , 据 《 史 记 》 说 , 老子 为 春 秋 时 周 守 藏 室 之 史 ( 掌 管 图 书 的 史 官 ) 「 老 子 」 。 旧 题 西 汉 河 上 公 《 老 子 章 句 》 将 其 分 为 八 十 一 章 , 前 三 十 七 章 为 「 道 经 」 , 后 四 十 四 章 为 「 德 经 」 , 故 名 《 道 德 经 》 。 东 汉 时 , 随 黄 老 道 的 产 生 , 《 道 德 经 》 已 演 变 为 道 教 的 经 典 , 张 陵 、 张 鲁 的 五 斗 米 道 即 以 《 道 德 经 》 教 诲 道 徒 ; 并 作 《 老 子 想 尔 注 》 , 以 宗 教 观 点 解 释 《 道 德 经 》 。 以 后 从 魏 晋 至 隋 唐 , 历 代 都 有 道 士 发 扬其 义 旨 。 据 唐 道 士 杜 光 庭 《 道 德 真 经 广 圣 义 》 统 计 的 多数 余 家 中 , 多 半 为 道 士 , 有 的 明 理 身 之 道 , 有 的 明 理 国 之 道 , 有 的 以 道 德 为 宗。宋 代 以 后 , 道 教 对 《 道 德 经 》 的 诠 解 走 向 集 注 化 , 现 存 于 世 的 《 道 德 经 》 注 解 其 中 有 多 种 收 入 《 正 统 道 藏 》 , 从 哲 理 、 内 外 丹 、 易 数、修炼 等 从多 角 度 加 以 诠 释 ,回顾欧美的资本主义实行﹐自文艺复兴以来﹐都采取“黄老之术”它是无为而治。政府不过多干预社会生活﹐给社会各阶层有较大的自由取舍自己的生活目标﹐为社会的迅速经济带来繁荣。而政府则仅是作必要的宏观观控而已。老子的道德经学说很庞大﹐涉及的面也很广﹐包括了天道﹐人道﹐权术﹐政治修炼等各个方面。特别是对“天道”的论述﹐通过庄子的阐述﹐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“三玄”之学。所谓三玄”之学。第一位人物就是老子﹐“老庄易”称之为“三玄”。老子放在第一位﹐庄子放在第二位﹐易经放在第三位。《老子》这本书原本称为《老子》﹐后来正式称为《道德经》又称道德真经。《道德经》在道教里是至高无上的﹐对玄学又赋予它相应的人生思考。以后外国文化学习时﹐把中国文化的带到西方的思想界和学术界﹐于是对老子的思想﹐外国文化就经常喜欢用“哲学”这两个字来表达﹐如果用哲学家的观点来看﹐肯定有哲学家的说法。全真教以道德教义教育所有道徒使之做为修身之道。

脈氣
  風水家把龍(山脈)、無形的「氣」,比喻為人身的經絡氣血。人體的十二經絡與奇經八脈管「氣」,是生血之本。「氣」是經脈發出來的,脈旺,「氣」也旺,凡是壟局聳的,氣勢雄壯;欹斜的,氣墊袁弱;破碎的,氣勢陷;低小的,氣勢無力。風水家「因形以察氣,因氣以求脈,因脈以求結」,達到這個程度,才能判吉凶、別作用。清.章仲山說:“氣由形辨,舍形何由以辨氣之生死?氣因理之,舍理何由以見氣之堅哀?”氣的判別是分為有形的(龍勢、星辰、穴情、土色、水流董和無形的(元運、挨星),必須有退局的「巒頭」和「理氣」的修養才能做到精微入神的境界。
起伏
  地勢的高低落差叫做起伏,風水家所謂的「起」是指星峰高出眾山之外,「伏」是指龍脈潛隱於土地之中。龍脈有起、伏才表示這條龍是生活、有精神的,若沒有起、伏,就是「呆塊」--頑蠢的死龍。《葬經》說:“葬乘生氣。”「氣」貴於「生」;生者,活也,龍脈有起、伏才是活的,才有藏風聚氣,界水止氣的形勢。
過峽
  兩山相夾(交接),脈從間經過,叫做過峽。尋龍的過程,在觀察星峰(山的形體)之後,最重要的是過峽這一個階段。因為父母(胎息)、穴點(孕育)的中間是過峽(結咽束氣),好比臍帶--嬰兒賴以從母體吸收營養的管道,其生命、體質皆由此生。
曾子南先生說:“龍脈行遠,氣力散漫,然後收斂縮小過脈,這過脈的地方,堪輿家稱為過峽,此處前有迎接之山,後有送山,兩邊有旗、鼓、倉、庫、劍、印山夾護,便是貴龍,主有富貴之應。若是無送無迎,兩邊又無旗、鼓、倉、庫山等貴器拱恃,形勢孤單,且受風吹,便為貧龍脈,便無富貴之應。”蔣雲庵《地理正宗.山龍語類》說:“過峽宜短小緊結,貴有兩護。龍不過峽則無脫卸,無脫卸則死硬矣!大龍大峽,大開大展,大迎大送,兩旁之星,拱夾護照;所忌者;腰松勢長而無兩翼、護從單薄而不重疊、夾拱空缺而不周致,則漸殺而漸下矣!”這是關於山龍過峽的要點。至於平洋地區,龍脈的過峽大都是穿田而過,呈「草蛇」、「灰線」,平坦舒展,不怕風吹。山龍過峽多是「峰腰」、「鶴膝」、「崩洪」、「絲線」,怕風吹。

分享